Laosheng.top

手机App与浏览器的三个区别

大萌 © 2020~2021

2021/12/10 第三稿 约四千八百字
2020/9/23 第二稿 约两千九百字
2020/8/30 第一稿 约一千七百字

当前形势

  前几年,手机应用(App)经历了一个爆发期,不仅进入了一些计算机浏览器的传统应用领域:看新闻、发评论、买东西,而且利用手机传感器丰富的特点,开拓了很多全新应用领域:定位置、拍照片、刷身份、各种测量……应该说App帮助手机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。

  但与此同时,关于App的负面新闻不断被曝光:偷听用户谈话后推送相关广告[^1],摄像头偷偷窥探用户[^2],大数据杀熟让老顾客付的钱反而更多[^3]……隐约浮现出一条黑色产业链。即使有关部门(工信部、市场监督局)和媒体屡次曝光整顿,有劣迹的App仍然层出不穷。这个时候,作为消费者,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保护自己手机的软件环境可以遵循一个简单原则:非必须,不安装。对于浏览器能够胜任的传统应用领域,比如看新闻、看视频,凡是这种以信息单向流动为主的应用,都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可靠的浏览器来实现。

  很多有头有脸的Web网站,千方百计地诱骗用户下载App。他们给浏览器用户制造阅读障碍:折叠全文、不断弹窗“用APP打开体验更佳”、“该内容仅限APP用户访问”等等。但是这一切其实都在提醒用户:App必然有利可图。那么,利从何来呢?用户的个人信息。

  这是一场发生在每个人手机上的信息战。

  战争比想象的更诡秘,在利益的驱使下,一些手机浏览器也充当了和App一样的‘信息特务’,它们获取超额权限,或者干脆买通手机厂家植入,防范用户卸载,在默认主页上加入各种道貌岸然的网站图标,等待用户误点弹窗后就下载App,甚至利用系统漏洞直接静默安装,在用户不知情的时候就已经占据了开机自启动的特权。

  到底谁是我们的敌人,谁是我们的朋友?要想准确区分App和浏览器,需要看到双方在技术上的本质区别。

历史背景

  首先要给大家科普一个IT常识:浏览器的页面渲染引擎(Rendering engine,也叫‘内核’)是应用软件领域的一座高峰,世界上实现完整功能(HTML/CSS/JS)并且成功商业应用的浏览器引擎屈指可数,而且仍然在市场竞争中向少数集中。

  目前市面上拥有自研引擎的浏览器只有三家,按发布时间先后排列:谋智公司的Firefox浏览器、苹果公司的Safari浏览器、谷歌公司的chrome浏览器。曾经,微软Windows自带浏览器,欧洲的opera浏览器都拥有自己的引擎,但是在近年来,纷纷改用谷歌公司chrome浏览器相同的引擎(Blink内核),五国大战只剩三国。

  可能有人会奇怪,为什么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‘浏览器’会出现一大堆结果呢?而且有很多国产浏览器[^4][^5],不是只有三家老外吗?答案很简单,套壳了,并且是合法的。因为这仅存的三家内核都是开源软件,允许别人改装。当然,改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以谷歌的chrome为例,目前源代码已经超过两千万行,是一个庞然大物。所以那些充当信息特务的手机浏览器是怎么来的?就是在套壳的时候添加了黑心材料。

  知道了这个技术背景,那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简单的防范方法——只使用有自己内核的浏览器,也就是在上面三家选择。我本人曾经就是这么做的,但有麻烦。

  首先safari浏览器是苹果手机专属,安卓手机上没的装;Firefox浏览器(火狐)很晚才在手机端发力,即使现在,其桌面版最富盛名的扩展极少出现在手机版;剩下一个chrome,和安卓同为谷歌门下,市场表现优异,但是在国内,书签同步等功能的服务器访问受阻。这种窘况,就好像一辆汽车,虽然发动机好,但是操控、内饰、空调、照明都不行,让人爱不起来。

  后来我发现了另一条路,有一些 特别小的安卓浏览器。小到什么程度呢?安装包不到1MB!壳子这么小,想加黑材料也困难啊。而且他们解决了夜间模式、网页保存、书签同步等常见问题。这里列出三款,大家可以试一试:Via浏览器、X浏览器、神奇浏览器。值得以后专门写篇文章。

  有了可靠的浏览器作为标杆,我们再来看App与浏览器的区别。

第一,浏览器有地址栏,APP没有

  我们看app和浏览器在外观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,APP没有浏览器的地址栏。 地址栏是做什么的?显示当前的网址,学名叫URL,统一资源定位符(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)。互联网上所有的文件,不管是网页/图片/视频/下载文件包,它们在互联网上要被人们访问,几乎都要有一个URL,这是整个世界网站互联的基础。比如我们用浏览器随便看一个新闻,地址栏会显示该网页的网址;然后在新闻的图片上点右键菜单,就可以仅看到这一张图片,地址栏也就变成了图片的网址。

  所以说,地址栏相当于把整个网站的文件路径向用户公开了。在一些不愿意公开的文件路径的网站,比如收费的视频网站,他们会煞费苦心地用技术手段隐藏视频的真正网址。而APP没有地址栏,这并不表示App没有使用网址,只是它不公开。减少地址栏后,App在界面布局上多出了一行空间,但用户就缺失了一个观察网站信息来源的窗口。

  超市里面有一些讲究的食品,会在包装上印上溯源码,用户扫一扫,就能查到生产地甚至责任人。网址,就是网页的溯源码,提供了信息的来源。有一种信息,特别不喜欢别人知道来源,大家想一想,是什么?这种信息在有地址栏的网站上是很不自在的。是的!谣言。大家回忆一下,是不是谣言在App里面特别多?当谣言发现App里面竟然没有地址栏,它们简直太高兴了。👻

第二,浏览器能查看网页源代码,App不行

  浏览器不仅通过地址栏公开了信息的来源,还公开了信息的呈现方法——网页的源代码。在微软最新的EDGE浏览器中,页面空白处的右键菜单上会有“查看页面源代码”项,点击后就会弹出窗口显示一堆密密麻麻的字符,这就是网页内容的本来面目,通常包括HTML、CSS和JS三种语法的纯文本。这些纯文本把各种文字/表单/影像等等组织在一起,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丰富多彩的Web网页。

  Web网站的这种公开特点,使其很容易被审计。审计一个网页比审计一个App,在技术上要容易,至少普通用户就能看到(能否看懂是另一回事)。所以,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定媒体是网站和报纸,而不是App。这种公开也带来了整个互联网的安全,安全软件和搜索引擎都也很容易识别或拦截恶意网页。就像政府公开自己的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,是一种取信于民的做法。当然,公开也是一种考验。当有人发现App不需要公开的时候,他们巴不得所有的用户都忘记浏览器,改用他们封闭的App。学好三年,学坏三天。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整顿App比以前整顿Web网站要更为困难的技术原因。

  公开源代码,会泄露网站技术或阻碍网站发展吗?历史表明,不仅没有限制,反而会促进技术交流与提升。就好像公开透明的政府行为会帮助国家强大。以对Web技术做出重要贡献的谷歌公司为例,他开发了纯网页实现的Gmail邮箱、earth地图、G Suite在线办公套件,把以前需要本地安装众多软件的功能,通通移到浏览器内,减轻了用户电脑的压力,带来了随时可以共享的全新工作方式。几乎可以这么说,凡是要通过网络的应用,没有不能用网页实现的。

第三,App与浏览器的基础权限不同

App与浏览器的出身

  上面说的是二者自身的区别,下面要说的第三个区别,是他们诞生环境的区别。我们首先精确定义这两个概念。

  App,是英文 Application 的缩写,广义指应用软件,狭义特指移动设备的应用软件,本文采用后者。2007年,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引领智能手机进入互联网时代,App进入了爆发期。这其中就包括可以看作是通用的App的浏览器。用户安装一个浏览器的方法和安装一个App是一样的。

  浏览器,是网页浏览器(Web Browser)的简称,它的历史比App老得多,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诞生的。1995年,微软公司推出的视窗操作系统Win95搭载了IE 4.0浏览器,IE浏览器开始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,开启了桌面互联网的爆发时代。   从此,IE、Windows、互联网,一起茁壮成长。浏览器,在很长时间,它的名字就叫IE,Win98自带的IE浏览器曾经占据市场95%的份额。在Windows电脑上,浏览器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,以前是IE,现在是Edge。

  如果某个浏览器抛弃了上文介绍的两个特点,那它看起来就是个App。事实上,某些App就是一个隐藏源代码和没有地址栏的浏览器,利用浏览器内核是开源软件的特点,套个严严实实的壳子,伪装成了App。要不然App怎么那么多呢。🙄

  谋智的Firefox浏览器,近年来在手机端发力追赶,版本号一直飙升。在新冠疫情发生后,传来了谋智几度裁员的消息,而大萌自己使用的安卓火狐也停留在68版,官网虽然显示有更新,但下载连接指向谷歌的#Play市场,而以前在页面中隐藏的apk地址也彻底消失,再到谋智官方FTP服务器上,可下载apk版本停留在2020年的68.11。当然,我还是能下载到最新版apk的,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震惊的改变:安卓平台的Firefox浏览器的查看源代码功能,消失了!😱

  没想到浓眉大眼的安卓火狐也叛变了革命。反过来,App变成浏览器的还没见过。学坏容易学好难。

检查机制

  App位于手机上,手机的操作系统决定了App(包括手机浏览器)功能的界限。为什么iPhone给人们的印象更安全呢?是因为苹果公司有较严格的检查。而引领安卓的谷歌,在国内并不能访问官网,检查便无从谈起。国产手机只能依赖于厂商自己的检查,可如果厂商叛变了呢……

宿主权限

  除了安全检查机制的不同,用户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控制权也不同。桌面电脑会允许用户拥有‘根(root)权限’或‘超级管理员(adminstrator)权限’,而正规渠道购买的手机不给用户这个权限,除非用户不顾保修条款,强行‘越狱’。这导致一个很常见的现象,手机里有一些你很讨厌😒但是卸载不了的App。从这个根权限上看,电脑是用户的主场,而手机是用户的客场。

珍惜万维网(WWW)

  既没有可靠的安全检查,又处于客场地位,再加上手机的传感器丰富,这就导致用户在安卓手机上面临一个巨大的威胁:App获得用户隐私数据犹如探囊取物。在你点开某个App的那一瞬间,厂商服务器就已经完成了对你的用户画像——你的位置和行动路线,你的购物习惯与财务状况,你的社会关系,你的生物学特征(指纹和人脸)……总之,你的手机App数量决定了你的隐私数据暴露程度。

  可以说,在监管环境完善之前(工信部一直在努力),使用App的过程,就是泄露个人信息的过程。而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暴露更可以威胁整个社会。我举一个远一点的例子,2018年曝光的美国脸书用户数据泄密事件。一个名叫‘剑桥分析’的英国公司,曾经通过诱导27000用户下载App,进而通过这些App用户的好友列表获得了 8700 0000 脸书用户数据,并借此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和英国脱欧公投。更多信息可参见北航教授熊璋发表在光明网的评论和再论

  从上述三个区别来看,在个人电脑上,情况要好很多。这也是有的人坚持只在电脑上网购的原因,即使用手机网购,也优先使用可靠的浏览器。

  越了解真相就越容易悲观,万维网之父 伯纳斯-李 (Tim Berners-Lee)表达了类似看法。这位英国科学家在大约35岁时发明了一系列的东西:HTTP=超文本传送协议(所有web网站的访问协议),HTML=超文本标记语言(所有web网页的源代码语言),URI=统一资源标识符(最常见的形式叫URL,就是网址),并亲自实现了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,然后向世人无偿开放,最终成为最流行的互联网服务——万维网(World Wide Web,简称WWW)。 但是这个流行趋势正在遭受挫折,伯纳斯-李在2017年获得图灵奖(计算机界诺奖)之后,对媒体表示了对互联网现状的失望:“互联网已经丧失最初的精神”,“如果你拍了一张照片上传到Flicker,会发现这无法与LinkedIn上的同事分享。这些数据孤岛让人们感到挫折”,“我们失去了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”。访谈详情请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文版

  这一代互联网已经没救了。要不您看一看上一代互联网

老生常谈 © 作者大萌 2020~2021
可转载-需署名-非演绎-非商用 4.0
本文介绍:个人信息保卫战中的App与浏览器
https://laosheng.top/c/App和浏览器的三个区别.txt

参考文献

[^1] 201802 人民网 App瞄上麦克风监听,越界获取过度惹来祸患
防公关备份:201807 澎湃新闻 [Vivo手机又测出百度手机输入法后台录音](https://www.thepaper.cn/newsDetail_forward_2234532 “”)
[^4] 201808 钛媒体 中国为什么没有国产浏览器内核 [^5] 202006 柚子的code 为什么国内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? [^6] 202009 大萌 手机App和浏览器的三个区别 第二稿 [^7] 维基百科[浏览器引擎]条目

本文首发网址(已更改):https://laosheng.top/changtan/App和浏览器的三个区别.txt

回到首页
点击二维码,“在浏览器打开” https://Laosheng.top